欢迎来到旬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苏银娥——守护婶娘的侄媳妇

苏银娥,女,汉族,1963年10月出生,郑家镇王家村村民,旬邑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在郑家镇王家村的老村,每天都可看到一个身材瘦小的妇女双手端着热腾腾的饭菜穿过村巷,从村东头送进村口的一户人家,每天两次,风雨无阻。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是苏银娥给她的“傻三娘”马喜会送饭了。

马喜会其实是苏银娥的丈夫——王永茂的婶娘。王永茂的父亲有兄弟三个,三叔由于生性木讷老实、家境贫寒,年轻时遭遇婚姻变故,后多年单身,直到快四十岁的时候才在两位嫂嫂的张罗下续娶了一个有精神障碍的妻子——马喜会,婚后不久就有了两个儿子。马喜会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婚后二十多年全靠三叔照顾。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十二年前,三叔由于积劳成疾,在贫病交加中病故,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被舅舅带去青海生活,疯疯癫癫的马喜会,一下子陷入了无人照管的境地。眼看婶娘的生活即将陷入绝境,苏银娥个朴实善良的媳妇,在和丈夫王永茂商量后毅然承担起了照管婶娘的重担。这一照管,就是整整十二年。

每天天不亮,苏银娥便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下地务农、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们、为全家人洗衣做饭,给婶娘端吃送喝、洗衣烧炕刚开始,苏银娥想把婶娘接到自己家里来吃,但婶娘死活不去,无奈,苏银娥便只能每天去她家里给她送饭,从此之后,不论多忙多累把每顿饭的第一碗饭端给婶娘成了苏银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雷打不动的事情。苏银娥回忆:“平常我做饭,每顿饭一做好,都是先给三娘端过去,我再回来吃饭收拾,怕端迟了饭凉了。有一回地里活忙,媳妇在家做好了饭,回去后忙晕了也饿晕了,着急吃了一碗,又去上地,走到半路想起来还没给三娘端饭,心里责骂着自己,又赶紧跑回家给三娘把饭送去。从这以后,媳妇也知道每顿饭一做好,都先给她三奶奶端过去。”

偶尔苏银娥有事出门,丈夫王永茂就会给三娘按时送饭,遇上全家人都不在,苏银娥走之前也会交代邻居,让帮忙照看婶娘。

马喜会的病情没有规律,有时一连几天闷声不响,苏银娥将饭菜端后,总是要哄着、骗着、吓唬着,她才肯吃喝有时又焦躁不安,无缘无故地打人骂人。有一次,苏银娥刚把饭菜端去放下,马喜会便拿起一根火棍,打碎了碗碟,又朝苏银娥打来,苏银娥吓得夺门而出,头上还是被打起了一个血包。

仅仅是日复一日地端吃送喝,能坚持十二年已属不易,但是对于苏银娥来说,这还并不算什么。让她感觉困难的是,婶娘不懂得自主大小便常常弄得满身脏污需要经常换洗衣服、洗头洗脚,但是马喜会往往不配合自己不衣服,苏银娥哄骗无果强行她换衣服时还要连踢带打,又骂又唾。每次给婶娘换洗衣服,都是苏银娥最受罪的时候,连哄带骗外加吓唬,常常得几十分钟,等把衣服换完,苏银娥已经大汗淋漓、遍体鳞伤了。

     长期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婶娘,苏银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现在马喜会的两个儿子长大了,且大儿子已经成家,按理苏银娥这个做堂嫂的可以不用再这么累着自己,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照管着婶娘,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习惯了,也是这十多年天天伺候婶娘,跟她有感情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想婶娘成为两个堂弟的拖累。她说:“那两个娃年龄跟我的娃差不多大,虽然叫我嫂子,但是就跟我的娃娃一样,我就希望他们能在外头安心打拼,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有什么负担。我把他们的母亲照管好,他们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了。”

有善行必有善果在苏银娥照顾下,婶娘马喜会四十多年的精神病比原来有所好转偶尔还能帮苏银娥剥玉米、拔野草,每当有人问她,谁对她好,她也知道“银娥对我好”。马喜会的两个儿子深知嫂子的恩情,每次回家都要对苏银娥表示感激,对她像母亲一样敬重;苏银娥自己的儿子儿媳看到母亲这么多年照顾三奶奶,也非常理解和支持,更加孝敬母亲。

十二年斗转星移,几千个日夜轮转,苏银娥把往返于婶娘家的这条路走了成千上万遍,王家村的天和地见证了苏银娥为婶娘端饭洗衣的身影,王家村的日和月见证了苏银娥日复一日急匆匆的脚步。村里的土路换成了水泥路,婶娘家的老窑洞换成了砖瓦房,但是苏银娥对婶娘的照顾守护,却十二年未曾改变......她总说:我没有别的能力,能做的也就是让婶娘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汤,只要我活一天,就会让婶娘吃饱一天,平平安的不受罪!